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系整个经济学方向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第一位审计方向的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
在学术上极为倔强的葛家澍,总被形容为斗士
学会计的人,都知道“借贷记账法”。这个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记账法,在中国一度被严厉批判、被抛弃,人们认为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是有阶级性的。
那是个复杂的年代,每个人说话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谁都想不到,厦门一个文弱教授却变成斗士,公开为这种记账法正名。
1978年,葛家澍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指出,记账方法本身只是记载经济业务的手段,不同的记账方法的区别仅在记录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对账方法等,不带有任何的阶级性。“记账方法怎么能够分中国的跟西方的呢?它本身就是一个记账工具。”葛家澍这么说,毫不畏惧。
这篇文章,轰动了会计学界。当时的上海财大副校长郭森麒写信给葛家澍说,他打响了会计界拨乱反正第一炮。那以后,“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之间人为筑起的高墙,被推倒了。、
不止是这“第一炮”,他在中国会计界享有的地位还在于:他的一系列理论为西方会计理论在中国的全面介绍和引进铺平了道路,中国建立了一个能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葛家澍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谦虚的大师 拒绝泰斗之名,任何时候都谦虚
“大师”、“泰斗”,对于葛家澍,人们都是如此恭敬称呼。
这两个称呼让他有点“坐立不安”,自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是泰斗、也不是大师,那只是自己努力的目标,对这两个称呼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葛家澍说,在科学研究的长河里,我只能算是一滴水。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成大师或泰斗,他就“完了”,因为他就无法前进了。
盛名之下,葛家澍被认为是“极谦虚”的人。这评价,他接受了。
在90岁的那次庆祝会上,葛家澍说出他的人生准则:为人处世,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别人,一定要看长处,对自己,要看短处。
即便已经是盛名在身的教授,对晚辈对学生,他依然谦虚。
葛家澍的学生,中国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还记得20年前,她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吸收葛家澍的有关研究,完成一本著作《物价变动会计》。这本书,葛家澍对书稿做了三轮深入细致的修改,倾注了大量心血。关于署名,葛家澍不同意将自己署在前面,一再叮嘱要将曲晓辉署为第一作者。最后,还是曲晓辉在邮寄书稿时,悄悄把葛家澍的名字改在了前面。
会计界“葛家军” 过了90岁还带学生上课做科研
即便过了90岁,葛家澍还在上课,做科研、发文章、带学生。
葛家澍很时髦。手机上网、扫描,现在最时髦的东西、时事热点,都会被他穿插到课堂里。“他关注和了解的,永远都是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曲晓辉说。
很多学生说,“跟葛老师在一起,会让人忽略他的年龄。”
但这么个时髦老者,学术上却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葛门弟子,都对他的“约法三章”记忆深刻:一曰吃苦不惧,再曰学问不浮,三曰不乱发文章。如果有学生做学问偷工减料,葛家澍会不怒自威。
自1945年厦大毕业并留校任教,葛家澍培养了一支现在都身居重职的“葛家军”,其间创造了好几个新中国“第一”——“第一位经济学和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几十年,葛家澍培养了70多名博士。
厦大校长朱崇实形容葛家澍为“卓有见识的战略家”。他说,在厦大组建管理学院时,他曾去请教葛家澍,葛建议要以会计学为核心来组建管理学院。
朱崇实说,现在,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说法:厦大是中国培养财务总监(CFO)**的中国大学。对这个荣誉,葛家澍功不可没。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