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律是企业自律的重要内容和突出表现。企业从财务行为出发,到财务结果落脚,与内外部发生着十分密切而持续的财资关系。
财务自律是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尊重;是企业对财务法则的自觉遵循;是企业多年沉淀的文明与文化基因;是企业面临市场机会进退取舍的理性选择。法治社会的他律亦会对企业“趋利避害”形成正向激励,促进自律的形成和持续性增强。
财务自律是成就万亿企业、千亿企业、百亿企业的核心软件。在浮躁的世风中,中国企业欲自立于世界企业之林,财务自律的价值必须引起中国有识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中国企业的财务自律缺乏表现在如下方面:
典型病症是激情四射的投资和四面楚歌的财务“冷热病”
从历年各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那些由财务被动到财务困难进而演化为财务危机的企业,通常犯下的致命之错一定是投资约束的严重缺失,形成财务“软皮蛋”。在战略冒进、投资冲动和财务约束不足的中国公司病中,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公司进行着疯狂的跑马圈地,从事着高昂成本的规模扩张,在外部集聚着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在内部则积累起巨大的财务风险。中国企业的盲目自信在全球堪称一流,往往将局部的繁荣臆想成全面的兴旺,将一时的潮流当作今后的趋势,“抓住机遇、大干快上”成为一种打着发展旗号的群体非理性。风机制造业、风力发电业、生物质发电业、建筑机械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房地产业、火力发电业、钢铁煤炭行业等这些年都呈现出难以阻挡的投资热潮,但是潮水退后,留下的却只是堆堆冰冷淤泥,那是因财务风险累积而形成的大量低效无效资产,产能浪费难以计数。
刻意粉饰的业绩和强作欢颜的报表使企业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不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不少公司上市之前堆砌资产、虚组利润、处理成本,为业绩充水,以获取更高的股价,更多的融资额。然而人为拔高的业绩并不可持续,公司上市后面临着盈利预期压力和分红压力,这是来自PE、基石投资人、机构投资人和市场股东的刚性诉求,同样也是维护市值必须要达到的业绩目标压力。企业经营层无法通过正常经营完成上诉目标,股价会应声下跌、股权激励变为负值、薪酬也会随之下降、再融资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虚构收入、延计成本、后挪费用、出售资产都可以人为补救当期的盈利不足,使账面上呈现出虚假盈利。上市前的美丽谎言和上市运营后的数字游戏,使表面光鲜的企业实质上处在十分虚弱的亚健康状态,风险是非常大的。
在盈利造假的公司中,如果年审机构专业辩识能力不强或与被审计公司达成某种默契,那么“穿高跟鞋”的利润,被粉刷的报表就会堂尔皇之地以经营业绩走进公众视野,给投资人注入安慰剂。随之而来的难题就是分红的尴尬。由于利润并不真实,进行利润分配会加剧现金流紧张和经营困难,因此此类上市公司则编出各种故事不做红利发派,有的出于压力,象征性地派送“红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市公司中普遍有着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小气和画饼充饥的吝啬。在这样的红利机制下,股民们根本无法凝聚起股市长线投资热情,于是短线蜂起,投机盛行,受损者日益增多,中国A股沦落于全球股市表现较差的阵营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未上市的许多民营企业,也因长期缺乏财务自律而陷于困境或沦为破产,近年来民营企业的重组率之高较为罕见。
缺乏独立的财务人格,以扭曲的心理占有债务资源,又以官商互动的方式占有经济资源,大肆扩张后又无力维系后续运营成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多发病。 中国企业缺乏财务自律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生态和公司政治制约失衡所决定的。这种失衡与人治相辅相成,造就了不少公司金融的无序和财务的混乱。
国企一把手和民营企业老板在企业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定事权及话语权,凭个人经验、个人意志、个人偏好和个人权威独断独决,任何风险指标和财务能力都可能被忽略,有益的纠偏、有效的制约被事先排除在决策程序之外,既便拿到决策点上的事情,也可能在老板的强烈意愿下出现集体失语。没有产权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治理没有制衡支撑,财务就处于绝对地服从、无条件地寻钱、拼死命地遮丑的被动境地,财务自律的价值之光当然无法有效地释放出来。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