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是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系统病“,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的失误而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一旦流动性问题爆发,流动性枯竭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往往会超出预期,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应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流动性风险。
搭建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应该建立由上到下有序执行的治理体系。董事会负责审议涉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审议重要政策及制度、对流动性水平做出决策;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议,协调企业资源并建立管理策略;实施层可以由财务部牵头,由CFO来统筹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和实施流程,并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分析,评估流动性水平,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在制定流动性管理策略时,除了与其他风险维度一样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目标、业务发展、盈利情况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债务结构和融资能力等方面。流动性风险限额指标是流动性风险政策得以落实的有效工具,通过包括净现金流、优质流动资产占比、现金头寸、融资集中度、资产变现天数、流动性覆盖率等各类监测指标定期监测与预警,提示企业风险偏好体系的实际执行情况,便于检视与下一周期的调整。
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不论是国企、上市企业或是中小企业,均需要结合实际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从多角度设定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比如,从资金周转效率、应收账款指标来识别公司经营的健康程度;从财务中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及速动比率等指标识别企业财务的变动趋势;通过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及权益净利润等盈利能力指标,对企业经营状况及资金流动风险进行预测;从融资集中度、融资规模与成本、债务规模等指标,识别公司的融资能力。通过分析行业政策与经济形势,评估外部环境的可适应性,对外部风险给予预警。
压力测试与敏感性分析
针对特定的情景开展不同可能性下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来评估企业对风险冲击的承受力。通过压力测试为企业流动性管理提供最高风险数值参考,使企业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态,在流动性风险即将发生时能够快速识别;在出现明显预警信号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出现致命危机时,能够成功缓解。
全面完善内控机制和预算制度。积极完善内控机制,包括风险防范与内审制度,来约束及规范企业财务。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制度,能有效发现并控制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依照预算进行科学的现金支出。
积极推行业财融合模式
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是风险管控的核心。企业通过构建业财融合体系,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财务核算、预算、结算更加紧密与精确。特别是上市企业,经营方式决定了自身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很容易因企业扩张或财务问题出现隐患,例如运用资产处置收益及关联方交易、企业资本从主体产业投入新领域等。基于管理会计角度,积极推行业财融合,通过企业战略、计划和治理的协同以全面实施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发展过程中,效益与风险并存,通过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合理维持流动水平、平衡风险与收益,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这正是流动性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