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相信大家的眼球和茶余饭后的谈资都被“为国接盘”的股市吸引走了,一些原本应该成为爆炸性新闻的热点在“各路资金”和“为国接盘”下都暗淡无光。
这不,这两天又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讲的是公务员的事儿。
据媒体报道,近日全国有多个省份先后试行了公务员聘任制,实施省市包括上海、江西、北京、江苏、四川、山西、山东等多个地方。除了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为特定岗位招收高精尖人才外,部分地方的聘任制公务员因为工作表现不好而遭到解聘。
有来有往的聘任制,公务员们终于等到了“狼来了”。
其实公务员聘任制不算个“新”闻。2007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的深圳市,目前已经招录聘任制公务员超过5000人,聘任制整个历史也已近10年。那为什么最近如此受到关注?就是因为试点的范围开始逐步扩大,开始危及到了全国大部分公务员的真正收入。也就是说,向公务员们的“铁饭碗”动真格的了。
也就是这两天,身边的一位事业单位会计朋友咨询笔者我对聘用制怎么看。环顾一下身边,体制内的朋友无论是不是做财务的,好像对这个主题都比较关心。“是不是聘用制施行了,自己的饭碗就不保了?”“聘用制究竟会给我带来什么变化?”
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与其担心聘用制会危及到自己,不如担心如何提升,因为这种变化和趋势是必定会来的。但是聘用制会给体制内的朋友带来哪些改变,这个命题值得好好探讨。
聘用制的核心——“能进”、“能出”
能出
从目前各省市聘用制的实施细则上可以看出,聘用制的重要一点是绩效考核和人员的优胜劣汰。应聘公务员的候选者和聘任制公务员,需要符合用人单位和岗位的技能水平需求,能明晰自己在聘任期间需要具体完成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及聘任期满后,根据工作表现来评定是否续聘。如考核达标则续聘,如不达标则解聘。
据深圳人社局公务员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不少公务员因工作表现不好被“劝退”。
而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技能及业务水平是聘用制运作的核心。据高顿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介绍,目前在很多基层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结构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一些业务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高的人员占据岗位。即使工作表现不好,也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淘汰机制。
财务人员来源情况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财务系统染上了不提升业务、不学习技能的坏习惯。而聘用制的优胜劣汰能很好的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变相刺激财务队伍的整体平均水平相对提升。
能进
除了优胜劣汰的“能出”之外,不少地区的公务员聘用制还体现了“能进”的特点。
一些地区的公务员招聘重点放在了寻找急缺紧缺、高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才上,而应聘人才也体现出了高素质、高技能的特点。比如某省一公务员职位的竞争者中,博士有5人,约占7.24%;硕士32人,约占46.38%;本科32人,约占46.38%,高学历层次的考生占比过半;再比如据了解一些财务职位的竞争者中,绝大多数应聘者都掌握多项技能、拥有多个权威认证。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素质和技能水平紧紧围绕两个关键词——学历和技能水平。而技能水平则和各种门槛、评价类的认证证书相关联。比如最耳熟能详的从业类证书,以及影响力**的CPA证书等等。高顿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能进不仅是新环境下公务员队伍对于高素质财务人才引进的标准,也变相鼓励和刺激现有财务人员通过考取证书等方式提升技能业务水平,增强硬实力。
“门槛”与“证书”
不符合要求的财务人会被淘汰,高水平的财务人会被引进。
从“能出”、“能进”这两项标准看来,随着公务员聘用制的提升,公务员队伍岗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越来越向着企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靠近,这其中就包括财务人员。
长期以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系统中的财务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淘汰制度和提升动力,部分岗位处于“只要能胜任工作最基本的需求就一直在职位上干”的状态。在财务人员认证考证热不断爆发的从业环境下,这个群体受到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小的。队伍活力不足、办事效率不高、队伍进步提升异常缓慢。
而“公务员聘用制”紧紧围绕岗位门槛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内外部的换血激发了体制内财务队伍的“鲇鱼效应”。
总的来说,就像企业一样,公务员队伍人才选用未来会向着“能者居之”的方向迈进。不过仍然有财务人员担心薪酬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其实体制内外财务人员的薪酬目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体制内的财务人员水平无相对优势,但一直以来比较稳定,所以挣的都只能算“辛苦钱”;聘用制深入施行,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做出业务的财务专业人进入体制,做出成绩,体制内财务人员的薪酬也会向市场化靠拢。不过自然而然地,风险也会逐步加大。
▎本文作者李鹏,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gaoduneclass。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