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财务管理领域可谓潮流涌动,被禁锢了多年的财务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能量盒仿佛一夜之间被打破,许多新的管理思想迅速地蔓延开来并且落地生根,其中就有像海尔、澳洋顺昌这样的成功案例。作为专业的财务管理者,不仅应该积极了解和学习这些先行者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应该以审视者的角度,冷静把握这些趋势背后的变化规律。
一、管理会计地位之变
管理会计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多年来在普通高校的财务专业课程里就赫然在列。然而,彼时的管理会计更多的还是局限于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与判断,与当下的管理会计无论在导向的明确性还是在执行中的实用性都有着天壤之别,管理会计的价值远未体现。如今,随着跨国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日趋成熟,加上近些年广大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和管理需求的管控模式,使得立足于“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会计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和应用。此时的管理会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数据”和“标准”的工具,更不是仅仅是对财务数据的管理,它以提升企业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为导向,密切贴合业务运营,把管理会计的思想全面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贯穿于企业整个商业模式的重要管理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的兴起,源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而财务管理,尤其是管理会计的思维和工具,给变化后的企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和路径。
进入2014 年,管理会计应用大军又加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今年1月,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国有企业对管理会计的热度空前高涨,标志着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企业管理逻辑之变
管理会计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企业管理逻辑的转变。众所周知,传统的企业管理逻辑是按照“目标设定——配置资源——沟通协调——绩效考评”这样思路来执行的,这是一种“正向”的逻辑。在这种循环中,企业更多的是一个分配任务和监督管理的角色,而员工则是一个执行任务、等待评判的角色。这种角色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灵活分散、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去满足敏捷管理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管理逻辑应该是朝“目标设定——驱动员工——沟通协调——寻求资源”的方向发展,这里企业和员工的目标已经统一,员工由被动接受任务变为主动实现个体目标,并为了实现个体目标寻求内外部各种资源支持。这样员工的能动性被充分激发,个体间的竞争也保证了整体资源流动的效率,最终个体目标的实现了,企业整体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在目前比较**的“阿米巴”、“内部公司制”、“自主经营体”、“事业合伙人”等管理模式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一逻辑的身影。
三、参与业务形式之变
过去企业也期望财务能够了解业务、参与业务,但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并非硬性要求。过去企业经常采用的形式,大多是以一些企业的重大项目为契机,让财务在“本职”工作之余能够参与进来,能作点贡献**。有过类似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模式下财务可发挥的空间很小,能使用的资源很少,而且这种参与是单次、不可持续的。
如今,业务财务作为财务人员的一个分支异军突起,他们是专门来连接财务和业务的“常规部队”,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利用专业的财务知识,尤其是管理会计的知识,来帮助业务人员开展日常工作。这时参与业务对财务部门来说已经是一个系统化、常态化的工作,不仅是企业高层的要求,也是财务自身适应环境、展现自我价值的选择。
如果把财务管理看作是企业当前转型的基础,那么管理会计就是财务在企业运营中发挥作用的核心,而业务财务则是管理会计落地的关键。
四、团队衡量标准之变
在财务团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财务人说到融入业务心里就打退堂鼓,他们倾向于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保险箱”,自己躲在里面乐得清闲。现在不仅业务财务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紧俏的人才,企业衡量财务团队的标准也发生了转变。做好核算不出差错、控制风险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他们有没有参与到业务的决策过程中去,他们的意见有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
过去,财务对业务支持不力,企业常常归咎于某个财务管理者**力不够,但实际上,虽然财务人员的能力有高低,但仅靠某个人的经验、能力去做好这件事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要依赖的是散布在终端的专业团队和他们背后的体系与资源。随着管理会计理念的明晰和很多熟悉业务的财务人员成长起来,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更加公允的评判。
纵观这四大变化,我们会发现业务财务是当前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抓手。相对于战略财务和共享中心而言,业务财务可以解决企业各业务单元那些不能够集中和统一处理的问题,那些非共性的并且不断变化的问题,这也正是业务财务的优势所在。
对于广大财务管理者来说,理解上述变化及其隐含的规律,能够让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财务的工作和努力方向;同时,通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自身的优势,能够让我们在企业转型进程中把握先机,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