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顿
她与高顿结缘已久。“大一刚进校那会儿,在一次讲座中知道了高顿,那时候就有想考CPA的念头,因此就留了联系方式。不过大一准备有点早了,建议可以先好好享受享受大学时光再说。因为CPA大二还不能考,所以就先选择去考CMA。”
她是和室友一起“组团”来高顿学习CMA课程的。两个金融专业的妹子,带着对求知的渴望以及积极上进的人生追求,相互鼓励,相互督促,相互帮助,最终双双通过了CMA的考试。
关于CMA
财经类的学科,据沈李琴自己的经验总结道,有不少能够相通的地方。和学习语言一样,学多了自然会有感觉,再学新的语言难免会比普通人快一些。财务、金融等经济学科也一样,彼此之间不分家,相互补充,相互印衬。
每次上面授班之前,她都会提前做好课程的预习工作。“虽说自己学的是金融,但毕竟不是专业会计学出身,还是会担心自己可能会有跟不上的地方。所以在上面授班之前,会把相关的网课提前过一遍,建立一种相对熟悉的感觉,等到老师上课时,很多知识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也能带着问题去听讲,听懂乃至融会贯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高顿的CMA名师不少,且各自有特色,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教过自己的几位CMA名师,她表示喜欢的两位老师各有所长,特点比较分明。
“凤老师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生动风趣,上课一点都不枯燥,很好玩。他就是具有那么一种把枯燥的课堂点石成金的能力。上凤老师的课,笔记总是记得比较轻松的,因为框架都很清楚,也十分便于日后的课下复习。在我眼中,他是崇尚效率为王的。
小安老师上课时还是很幽默的,时不时就能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同时,他的风格比较偏实务,经常会穿插着讲一些财务实例,这或许与他以前的500强财务工作经历积累了不少心得有关,很适合在职的人士。”
关于考试经验
顺利地通过两个级别的考试,她也有自己的一套考试心得。“一方面,高顿CMA的考经一定要看,非常实用。如果你的考试时间场次预约,排在比较后面的位置,考经的作用就更大了,因为很多同类型的题目真的有可能再次呈现。少走弯路,有如神助。
另一方面,不要惧怕语言。我当初CMA考试一开始选的就是英文,不光是获得证实英语实力的机会,更是对自己定下的一种积极的挑战。很多人一听是英文考试,就有畏惧的心理,其实英语考试反而不会太为难考生,很多都是固定的句式语法,题目做多了也就习惯了,中文考试反倒有些概念翻译过来比较令人费解。”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