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一方面,受会计行为主体主观意图(如人们要求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以及如何提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会计环境的制约。所以会计目标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从有关方面对会计的需求出发,通过会计系统的有机整合而形成,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20世纪70、80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术观点
1.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可以追溯到会计产生之初,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派则得益于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 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
- 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
- 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
- 为了客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2.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此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 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 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
- 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 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二)对两种学术观点的评价
决策有用观主要出现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投资主体日益分散和多样化,既有投资人,又有潜在的投资人,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于是决策有用观得以盛行,而受托责任观则是出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所有权比较集中的经济背景之下,所有者更为关心的是所交付经营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而不是想通过转让获取差价收益,因此受托责任观占绝对主导地位。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投资人进行决策,但也为会计信息不充分披露提供了借口,使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比投资人更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的优势隐瞒一些信息,达到减少投资者利益增加的目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会计造假现象比较严重,与当时确定的会计目标有一定的联系。受托责任观强调经营者的忠诚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准确,有利于控制造假行为,但也可能形成会计信息的冗长和过分披露,并可能导致投资人的损失(因资本市场信息是公开的,信息披露过多可能导致企业将商业机密透露给竞争对手)。此外,受托责任观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反映的基础,在历史成本与现实成本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利于投资人的决策。
总之,从资本市场信息需求的角度应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从保护所有者利益的角度应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既要发展资本市场,又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见,我国会计目标既强调了决策有用观,又强调了受托责任观,二者应有机结合。
以上就是关于会计的目标的全部介绍了,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管理会计网
以上就是关于会计的目标的全部介绍了,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管理会计网
相关拓展: